社科新闻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回顾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回顾-凯发会员官网

 

坚持质量第一  评审规范有序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回顾

傅自应副省长主持召开省社科评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自2014年4月开始,根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的规定,受省政府委托,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在省社科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评审专家委员会和全体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日前已经顺利结束。

    10月13日,省政府作出《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苏政发〔2014〕106号),授予498个项目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等59项成果获一等奖,《播火者的使命: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144项成果获二等奖,《科学发展观与苏南发展模式问题研究》等295项成果获三等奖。现将本届评奖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本届社科评奖是我省新的评奖办法颁布施行后的首次评奖,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科界广为关注。

    4月上旬,省社科联向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呈报了启动第十三届社科评奖工作的请示,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和副省长傅自应为组长的第十三届社科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省社科联主席洪银兴教授为主任,郭广银、朱晓进、双传学、刘德海、王军、殷翔文、刘志彪为副主任,省内有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为委员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具体领导评奖工作。同时,制定了评奖实施细则,对评奖工作时序作了安排。

    省社科联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把社科评奖列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对评奖工作的政治导向、评审程序、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省评奖办在认真总结上届评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3、4月间先后到13个省辖市召开调研座谈会,宣传新出台的《奖励办法》和本届评奖的具体设想,在全省社科界取得了广泛共识。

    5月至7月相继完成了参评成果申报、形式资格审核和申报成果公示,并对个别异议及时进行了妥善处理。评奖办为联系、解答评奖事宜共发送邮件15000多封,接拨电话600多通。

    本届评奖全省申报成果总数5704项,其中部、省属高校和省直单位等申报成果为2131项,各市申报成果3573项。

    从本届评奖省直申报的情况看,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申报成果的数量多。本届评奖规定,申报参评成果的发表(出版)或完成时间延长至5年,这是本届省直申报成果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申报成果的学科分布广泛。本届省直申报成果涉及20个一级学科180多个二级学科,江苏一些优势学科如经济、管理、教育、语言、文学、艺术类等成果继续保持很高的申报量。同时,反映江苏改革发展成功实践的应用研究成果申报量也占有相当比例。

    三是社会关注和重视程度高,参与面大。不仅高校、社科界积极关心社科评奖,多数高校申报成果数量继续保持或超过上届,同时,党委政府部门也很重视。申报者中,既有大量知名专家学者,又有很多年轻研究者;既有社科教学研究人员、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业高管人员。

    二、改进组织工作,完善评奖程序

    在本届评奖的组织工作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

    一是调整充实了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和评审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充实了力量,增强了代表性和权威性。

    二是增加了申报成果公示环节。根据新的社科评奖办法的规定,对经过形式资格审核的申报成果在评审前进行了为期15天的公示,这是往届没有的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了申报学科分组。本届共设立了17个申报评审组,首次设立了体育学组和社科普及成果组,并完善了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等学科组评审分类,使各学科优秀研究成果有更公平地参与申报和评审的机会。

    四是规范了评审专家产生机制。先从“专家库”中随机产生200%的候选评委,再结合申报成果二级学科分布、扩大评审专家所在单位覆盖面以及本单位专家回避等要求,进行合理调整,按150%比例确定评委。同时,还完善了申报人申请回避制度,对申报人声明提出回避的专家不予聘请。

    五是改进了组织联络工作。为了确保省社科联换届大会和社科评奖两项重大工作齐头并进,我们对评奖的联络工作进行了改进,采用社科联工作人员和部分高校同学配合完成初评联络工作。

    六是进一步细化了评分标准。针对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和普及成果的不同特点,对评分标准的审读元素进行细化和完善,增强了审读评分的针对性,有利于评审专家更加科学规范地对参评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三、坚持质量第一,评审规范有序

    本届社科评奖的初评、复评、终评各阶段共聘请评审专家300多人次,其中还在初评环节聘请了20多位外省专家参与审读评分。

    8月2-8日,我们对2131项符合申报条件的省直申报成果,组织200多位省内外专家进行“背靠背”审读评分,即每项成果由5位同行专家分别独立审读评分。在将得分汇总排序的基础上,以奖励指标的150%为基准入围原则,按一、二、三等奖3段分别划定进入复评的分数线。各市社科评奖机构则根据省社科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分别组织了成果初评和推荐,共有872项成果进入复评复审。

    8月29-31日,我们聘请85位专家分成17个学科组和1个市县成果组开展复评复审。评审专家对进入复评复审的成果逐项审议、共同讨论、共同评审,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推荐拟获奖成果和奖励等级,并按得票多少进行排序。共向评审专家委员会推荐终评成果603项,为本届奖励指标的120.6%,其中一等奖推荐成果72项,二等奖推荐成果185项。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回顾

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终审会议

 

    根据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评审专家委员会于9月5日召开终审会议,超过2/3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终审会议。经过无记名投票,提出了500项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建议,各等级分布为:一等奖59项,二等奖144项,三等奖297项。一等奖中有54项成果经第一轮投票获到会评委2/3多数赞成票。其余5项成果产生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组和管理学组分别有1项成果通过第二轮投票获到会评委2/3多数赞成票,社会学组和马克思主义组各有1项成果通过第三轮投票获到会评委2/3多数赞成票,新闻传播学组复评推荐为二等奖的1项成果经评委提议后通过二轮单独投票最终获2/3多数赞成票,被建议为一等奖;二、三等奖均经过一轮投票获到会评委1/2多数赞成票。

    终审会议提出的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建议,经9月16日傅自应副省长主持召开的省社科评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有一项成果(《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考察》)因选题存在异议被撤销,会议表决通过499项拟获奖成果,于9月18日至10月2日在《新华日报》和江苏社科网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所收到的异议涉及学风问题的,均请有关高校或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得到妥善处理,其中有一项成果(《诗经训诂研究》)因违反出版规定被撤销。最终确定本届评奖获奖成果498项,其中一等奖59项,二等奖144项,三等奖295项。

    经统计,本届获奖成果的申报人单位达140多个。拟获奖成果总项数列前5位的分别是:南京大学72项、南京师范大学46项、苏州大学30项、东南大学27项、扬州大学22项。

    获奖成果的申报人年龄跨度很大,年龄最大者82岁,系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李明勋;年龄最小者27岁,为南京财经大学张成。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张宪文,年龄最大80岁;最小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倪斐,还不到32岁。

    一等奖中40岁以下的获奖者有6人,占比10%,上届为8%;二等奖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占比13.2%,上届为14.9%。而一、二、三等奖中45岁以下获奖者186人,50岁以下303人,55岁以下380人,获奖比例分别达37.2%、60.6%和76%,上届分别为33.4%、54.2%和67.6%,均略有增长。

    (省社科联评奖办)

网站地图